200
第
八
章
百
年
教
育
風
雨
路
現在我們可以回答國家認同感的問題。如果殖民地時代的
管治方式可以作為參考的話,那麼要避免香港人對教育政策的
反彈的最佳方法似乎是採用英國人二戰後管理學校的一套,也
就是避免在教育中加入太多主觀的政治元素以及政治目標。從
這個角度出發,特區政府可以完全不必推出如強迫性、標籤性
的「國民教育」等有爭議的科目。
可是這明顯地不是正確的選擇。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
知道得更多更廣,如果因為一時的政治考慮而放棄讓學生得知
真相的機會,我們如何期待下一代的香港小孩能夠有求知的心
態?正如本書多次提出,英國人在管治香港的一段長時間當中
其實並沒有很好的「完整管治理念」,基本上他們是在摸著石
頭過河,管治方針隨時勢轉變。在本章,我們看到英國人在香
港缺乏持久以殖民為目標的的教育政策,其教育政策與目標往
往因勢而變。他們避免主動地探討身份問題並將之成為習慣。
上世紀50年代後,他們完全停止身份認同的宣傳,為聯合國非
殖民地化做準備,側重國際化(西式)的教育。這是殖民地的
教育方式,現在香港需要的是「反殖民化」的教育方針。
例如,即使沒有國民教育,只要香港的小孩能夠認真地去
學習中國歷史,他們自然有機會在歷史中找到認同感。
讀過晚清歷史的人都會明白當時的西方列強只為利益行
事,哪有尊重中國的人權?讀過二次大戰歷史的人都會明白和
平的重要性。同理,重要的是讓香港的學生認清香港的歷史。
現時香港的年青一代開始出現對殖民地時期的懷念情緒,可神
奇的是這些人大部份沒有殖民地時期的生活經驗,或者只有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