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 - The Hong Kong Story: It Takes Two to Tango

Basic HTML Version

197
時期採取了不同的教育政策以符合當時的社會環境。例如在殖
民地早期,香港政府並沒有理會教育,因為他們的優先目標是
加強貿易,不是教育本地居民。後來發現有需要推行教育的時
候,又因為資源不足所以積極引入外來資金(主要是教會的資
金)辦學,於是政府可以在少投入、少管理的情況下發展香港
的教育。到後來,政府面對人口增長,社會環境轉變,開始進
一步收緊教育政策,這才有後來的《教育條例》。再到六七暴
動後,政府為了安撫人心推出免費強迫教育。這些都是「被動
回應」,看不到有統一目的的教育政策逐步推行。殖民地政府
管制教育似乎只是為了令管治更有效,不是因為他們想進行思
想文化的教育。
為甚麼殖民地時期的香港人沒有擔心教育制度的「洗腦」?
這個問題可以說是與上述問題的答案相關。正是由於英
國人沒有持久統一目的的教育政策,所以香港人也沒有感受到
英國人有特別要透過教育改造他們的思想。事實上,殖民地政
府在官方教育課程中並沒有特別教導學生要效忠英女皇(這一
點所有接受過香港殖民地時期教育的香港人應該都很清楚),
只是在英女皇登位初期有例外。當時電台、電影院都要播英國
國歌以及英女皇的形象。香港政府推行的教育的確有軟性推廣
英國文化,例如透過重英輕中,宣揚英國文化的優勝之處。不
過,我們也可以找到一些完全相反的陳述。
例如在五四運動之後,殖民地政府除了加強對中文學校
的管理,也加強傳揚中國傳統儒家文化。有指這是香港政府為
了對抗新文化運動所牽起的民族主義,維持殖民地管治,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