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第
五
章
政
府
政
策
與
經
濟
發
展
12. 康樂及文化事情處,2004年
http://www.lcsd.gov.hk/b5/ppr_release_det.php?pd=20040601&ps=02
和鐵皮屋,形成了1950年代大家所知的木屋區。這種情況有點
像巴西里約熱內盧的貧民區(Roc i nha)或者是印度的達拉維
貧民區(Dha r av i)。木屋區的生活環境惡劣,缺乏自來水、
穩定的電源。由於木屋區的形成並不在政府的規劃內,木屋的
材料又容易起火,加上木屋區環境混亂,1 9 5 0年代曾經發生
多次木屋區大火。1953年聖誕節,香港發生了著名的「石硤尾
六村大火」。石硤尾及其附近的木屋區在一場火災中被嚴重燒
毀,多達53,000人無家可歸
12
。
當時正值聖誕節,深水埗區半邊天
燒得通紅的驚心動魄場景,事隔多年仍
讓人歷歷在目。火災後,災民暫住在深
水埗區幾條街邊的騎樓底,阻礙了各行
業店舖的經營。我家門口兩邊住了兩戶
災民,沿石硤尾六村附近的各條街道住
滿了災民,每天災民到楓樹街長沙灣道
球場領食物的場景恍如昨天。大家基於
同情心,忍受了接近一年,災民才逐漸
搬入政府安排的臨時住屋。
這件事觸動了政府的神經,後來還引起一場因廣東省慰問
團來港的街頭衝突事件。殖民地政府於是開始了大型公共房屋
計劃的雛型,這就是大家現在熟悉的公屋的起源。
雖然現在的香港人大多把公屋看成是政府「福利」,不
過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住屋其實更接近政府履行應有的管治義
火災過後的情景